17:302022-08-14
牙齿的作用不仅是咀嚼食物和帮助发音,而且也会影响面部的美观,而蛀牙、口臭、牙齿敏感、牙龈出血等口腔问题,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会引发多种疾病。
而造成这些困扰的关键原因,竟然是口腔清洁没做对。快看看以下这些默默伤害牙齿的坏习惯,你中招了吗?
横向刷牙
很多人在刷牙时,总是习惯横着刷牙,还很大力,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刷干净。可是长年累月地横向刷牙,会造成牙齿颈部缺损、牙龈萎缩等,最直接的症状就是牙齿敏感,一吃冷热酸甜的食物就受不了。
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巴氏刷牙法”:将牙刷斜45°朝向牙龈,放在牙齿和牙龈交界处,轻轻震颤牙刷,每次刷一到两颗牙齿,而且牙齿的每个面都要刷到。
用硬毛牙刷
很多人认为硬毛牙刷对牙齿的清洁更彻底,因此常常会选择一些硬毛牙刷,但其实这种做法对牙齿有害无益。刷毛过硬的牙刷,在刷牙时很难清洁到牙齿间隙和磨牙区的牙垢,清洁效果反而会下降。
而且硬毛牙刷常会划伤牙龈,导致牙龈出血、损伤或者牙龈萎缩,所以建议选用质地柔软,硬度适中的牙刷,足以达到牙齿需要的清洁效率。
不刷舌头
舌头上住着很多细菌,如果没有及时清洁,细菌会留在舌头后面,带来让人尴尬的口臭。一些致病菌可能会蔓延到牙齿,引起蛀牙、牙周炎等疾病。刷牙的时候轻刷舌头,可以去除部分细菌,维护口腔健康。
不用含氟牙膏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指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安全、有效的防龋措施;含氟牙膏的广泛应用是龋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有的人担心含氟牙膏用多了会氟中毒,事实上牙膏中氟的剂量远远达不到中毒的程度,即使是小朋友,用含氟牙膏也很安全。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支普通的含氟牙膏就够用了,但如果有牙齿敏感等特殊需求,可以有针对性购买带有额外功效的专业牙膏。
刷牙时间太短
很多人以为刷牙是为了清除食物残渣,其实不完全如此,更多的是为了消灭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附着在牙齿表面和牙龈缝隙里的无色细菌,是导致龋齿和牙龈炎症的祸首。刷牙时间太短,对牙菌斑的清理是完全不够的,每次刷牙3分钟以上才能刷干净全口牙。
刷牙次数太少
一天刷牙两次是医生推荐的刷牙频率。
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仅有36.1%的成人能够做到每天刷牙两次。
殊不知,刷牙次数过少带来的危害,不仅是口腔卫生报警,出现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还会对多种疾病风险产生影响。一项发表在《临床高血压杂志》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不刷牙和刷牙次数少,可能会促进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增殖,导致肠道环境恶化并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而勤刷牙可能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
不用牙线
牙线可以有效的清洁牙缝里的食物和细菌,而牙缝通过刷牙是刷不到的,长期不清洁的话,牙缝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变成牙石会导致邻面龋等疾病。而邻面龋不易发现,一般察觉到的时候已经蛀了不小的洞了。
不洗牙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至44岁的中年人中,牙石的检出率达到了96.7%。而牙石是牙龈炎、牙周炎最直接的隐患,不除去的话可能会有牙龈出血、口臭等问题。而牙石通过刷牙是无法去除的,只能通过洗牙才能洗掉,建议每半年左右洗一次牙。
很多人担心洗牙会把牙齿变松或是把牙缝变大,但这并非洗牙所致,而是由于牙周炎。很多重度牙周病患者,在洁牙前,由于其本身牙周炎症比较严重,已经引起牙齿松动了。另一方面,牙缝变大只是一种错觉,牙结石会导致牙龈红肿、牙龈萎缩,通过洗牙去除牙结石后,原本被牙石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给人造成牙缝增宽的错觉。
牙齿是身上最坚硬的部位,但它们每天接受着细菌、食物等的各种考验,如果不好好爱护,牙齿也会“生病”的。优诺口腔致力于通过口腔科普、公益义诊等形式,不断向人们传递“预防大于治疗”的观念,提升口腔保健意识,用正确爱牙护齿的方式,保护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