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诺抗疫日记】| 当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孩子穿上白衣,他们已成为守护城市的勇士

19:08 2022-03-18

3月17日,青岛已启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疫情甫一发生,优诺口腔便组织志愿者团队随时待命,而后在市民需要时挺身而出,支援学校、社区核酸采样工作,更为莱西捐赠千余箱抗疫物资,在人力、物力方面全力支援岛城抗疫,以逆行的身影,为这座城市点亮希望。

近日,我们已连载两期【优诺抗疫日记】,通过他们的故事,感受这座城市的力量与坚定。

当下疫情仍然严峻,优诺抗疫日记也在继续书写。

陈佳怡:我们全家都在一线!

陈佳怡是优诺口腔医政医管中心专员,当收到卫健委号召支援核酸采样的通知时,她积极响应并组织劲松机构医护人员参与支援。

“我们全家都在抗疫一线,我爸、我姐他们比我去的还要早。”3月7日至3月17日,陈佳怡多次参与支援核酸采样,与家人一起守护岛城。

脱下防护服后,陈佳怡的额头、手臂全是勒痕

要提报志愿者名单了,他们却迟迟选不出人来,不是因为没人报,而是报名的人太多了。

我们一个个谈话,大家报名意愿都很强烈。我甚至想要不然按姓氏笔画排序?最后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还是决定让大家轮着去。

在支援核酸采样的过程中,有许多瞬间都让陈佳怡深受触动。女生戴的防护手套一般是6号、6号半,但是物资比较紧张,团队里迟萌琳的手套太大了,现场又没有透明胶带,只能用红色胶带缠紧手腕来固定手套,“一天下来她的手腕处不仅有胶带渗进去的红色,还有防护服袖口和胶带留下的双重勒痕,看着让人心疼。”

疫情刚发生的那几天,防护服是非常珍贵的医疗物资,脱下一次就等于报废了。支援的标配是一人两套防护服,上午一套下午一套。2001年出生的史晶是团队里最小的成员,第一次参与抗疫支援非常认真。“为了不浪费物资,史晶想去上厕所,硬是憋了一上午。”

陈佳怡(右一)与劲松机构支援团队

我们团队这帮小姑娘,大都是1998年到2001年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但是她们身上一点也没有那种娇气、脆弱。在抗疫期间,每个人都像女战士一样,都能顶起来,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我们有这么坚强的抗疫战士,相信疫情很快就会散去。

孙雪娇:“我很骄傲,因为你是我的学生”

“作为护士长,疫情当前,上一线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优诺口腔劲松机构护理部护士长孙雪娇是第一批参与支援核酸检测队伍中的一员。

3月7日,孙雪娇支援的第一站是育才中学,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从正面看,如果不是特别熟悉,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在支援过程中,孙雪娇竟然巧遇了初中时代的体育老师姚老师。刚开始姚老师还不敢确定,直到看到防护服背后的名字,才笃定这就是他的学生。

暂的交谈中,姚老师向孙雪娇表达了感谢:“在疫情严峻的当下,有两种职业是令人尊敬的,但又是最辛苦的,一种是老师,另一种就是医护人员。今天看到你在这儿,我很开心,也很自豪,因为你是我的学生。”

当时我的眼泪就已经忍不住了,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都变得值得。能在组织需要我的时候,贡献自己一份简单的力量,我觉得很知足,也很骄傲。

对孙雪娇而言,一句简单的感谢,一份诚挚的认可,就是她逆行路上最好的礼物。

按照防疫要求,防疫人员每为一位人员采集核酸样本,就要用含有酒精的手消液,按照标准的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消毒。酒精蒸发,会使人的体温降低,所以很多时候,孙雪娇的手都是冻僵的状态。

3月9日那天在室外采集,非常冷,我们每采集100个左右的标本,就得轮换一次,一天下来手又红又肿,冰冰凉凉,就像失去知觉一样。虽然很冷,但是姚老师的话一直激励着我,现在,我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骄傲。

程琳:这一次,换我来守护你们

程琳,是马濠机构预防保健科主诊医师助理,2000年出生的她,3月12日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参与到这场全民抗疫阻击战中。

程琳每天都有跟父母视频的习惯,当父母得知女儿要报名去到抗疫一线时,虽有害怕但还是支持女儿的选择,只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做好防护。

之前做核酸检测是在学校,有穿防护服的哥哥姐姐给我们采样,有种被保护起来的感觉。这一次,自己也有机会穿上这身防护服,还是蛮有成就感、蛮为自己感到骄傲的。

对程琳来说,第一次参与抗疫支援,与害怕相比,更多的还是激动。无论是七八岁的小朋友还是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做核酸。

大家都很配合,第一次参与支援核酸采样也很顺利。作为医护人员,支援抗疫义不容辞。我想对大家说:我已经长大了,这次换我来保护你们。

如张文宏医生所言:这次疫情来得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不必惧怕黑夜

因为处处是光

返回